根據國際抗癌聯合會及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,將罹患乳癌的診斷期數依照腫瘤大小(T)、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(N)、遠處是否轉移(M)等這三個定義為TNM系統,來分成5個階段,分別是:
第0期(原位癌):為最早期乳癌,期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內尚未轉移
第一期:腫瘤小於兩公分以下的浸潤癌,且腋下淋巴結無癌細包轉移
第二期:腫瘤在兩公分至五公分之間的浸潤癌
或腫瘤為兩公分以下,但有一至三顆腋下淋巴結之癌細包轉移情形
第三期:局部廣泛性乳癌,為腫瘤大於五公分的浸潤癌且腋下淋巴結具有癌細胞轉移
或胸壁皮膚有浸潤性乳癌,或發現鎖骨上淋巴結有癌細胞轉移情形
或有四顆以上之腋下淋巴結具有癌細胞轉移情形
第四期:即已經有遠處器官轉移之轉移性乳癌,如肝、肺、骨骼等
下表資料表是顯示各期別的5年存活率:
乳癌期別 |
五年存活率 |
第0期 |
91%-98% |
第1期 |
90%-96% |
第2期 |
84%-89% |
第3期 |
55%-67% |
第4期 |
18%-38% |
資料來源:台灣癌症登記 (91年診斷乳癌資料)
如何來判別期數的分期方法呢?
依據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(AJCC) (2002) 的TNM系統說明,先定義腫瘤大小(T)、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(N)、遠處是否轉移(M)的意思:
-
腫瘤大小(T)
Tis:乳腺管原位癌或乳小葉原位癌,或者是發生在乳頭、沒有伴隨其他腫瘤
T1:2公分或2公分以下的腫瘤
T2:為2~5公分的腫瘤
T3:超過5公分的腫瘤
T4:不論大小其伴隨侵犯到胸大肌或胸廓的腫瘤、侵犯到乳房皮膚的淋巴管、癌細胞浸潤到皮膚層及皮膚潰爛
-
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(N)
N0:該處沒有癌細胞
N1:癌細胞已經入侵、1~3顆可移動之腋下淋巴結,並未因癌細胞的擴散而固定不動
N2:淋巴結已經緊緊相連,或與血管連接,有4~9顆腋下淋巴結
N3:已經擴散到鎖骨上淋巴結,有10顆以上之腋下淋巴結
-
遠處是否轉移(M)
Mx:未做評估
M0:無遠處轉移
M1:遠處轉移
再依照期數,將以上定義併成群組分類表:
乳癌期別 |
腫瘤大小(T) |
腋下淋巴結轉移與否(N) |
遠處是否轉移(M) |
五年存活率 |
第0期 |
Tis |
N0 |
M0 |
91%-98% |
第1期 |
T1 |
N0 |
M0 |
90%-96% |
第2期 A |
T0 |
N1 |
M0 |
84%-89% |
T1 |
N1 |
M0 |
T2 |
N0 |
M0 |
第2期 B |
T2 |
N1 |
M0 |
T3 |
N0 |
M0 |
第3期 A |
T0 |
N2 |
M0 |
55%-67% |
T1 |
N2 |
M0 |
T2 |
N2 |
M0 |
T3 |
N1 |
M0 |
T3 |
N2 |
M0 |
第3期 B |
T4任何的N |
N3 |
M0 |
第4期 |
任何的T |
任何的N |
M1 |
18%-38% |
|